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(八月十九日)公布登革熱個案最新數字,並再次呼籲市民不論在本地或外遊,時刻注意環境衞生,以及採取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。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:「我們預期較多外遊市民將在暑假結束前返港,奧運期間亦有市民從寨卡及登革熱病毒流行的巴西觀賽後回港。香港正面對這些蚊傳疾病從外地傳入的風險。各界需加強防蚊滅蚊,市民應使用昆蟲驅避劑,保障個人、家人及社區健康。」 在八月十一至十八日期間,衞生防護中心錄得六宗外地傳入新增確診個案。病人於潛伏期內曾到泰國(一宗)、越南(一宗)、柬埔寨(兩宗)和菲律賓(兩宗)。截至八月十八日,今年至今確診共79宗登革熱個案,其中78宗為外地傳入,一宗仍在調查中。 衞生防護中心一直密切監察區域和海外登革熱最新情況。在亞洲,泰國今年錄得31 363宗登革熱個案,新加坡10 661宗(一月三日起),日本196宗(一月四日起),台灣今年至今錄得376宗本地個案。在美洲,巴西今年錄得1 399 480宗個案,墨西哥41 986宗。 發言人說:「在巴西,登革熱活躍程度高,寨卡病毒亦在當地持續傳播,加上其他疾病如瘧疾和黃熱病一直流行。這些疾病均經蚊傳播,市民前往巴西應加倍留意,並在旅途中時刻採取防蚊措施。」 登革熱透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。市民前往登革熱流行的地方時應做足防蚊措施,預防登革熱。當登革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,病媒蚊 便會帶有病毒,若再叮咬其他人,有機會將病毒傳播。雖然本港近年並未發現主要媒介埃及伊蚊,但白紋伊蚊卻屬常見,因此存在外地傳入個案引致登革熱在本地傳 播的風險。 登革熱病毒有四種不同的血清型。首次感染某種血清型,病情一般較輕,但若隨後感染其他血清型,無論於多年後,則較易出現重症登革熱,又稱登革出血熱。重症登革熱的病情比較嚴重,可導致死亡。如沒有適當治療,重症登革熱的死亡率可超過20%。 發言人補充:「目前沒有預防登革熱的疫苗在本港獲註冊,故此,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期間,時刻注意環境衞生,以及採取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是預防登革熱的最有效方法。」 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外遊人士,應於出發前了解目的地的登革熱風險,並採取以下預防措施:
登革熱的潛伏期為三至14日不等,通常為四至七日。任何人在外遊返港後若感到不適,應盡快求醫,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。 市民亦應防止積水,並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:
完 |
推廣工作 >